制造业“空心化”是经济稳定发展的最大威胁
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产业,因而也是发展实体经济的主要内容之一。然而,令人担忧的是,中国的制造业却出现了整体下滑的走势,“空心化”不仅会动摇中国世界制造大国的地位,也会影响经济稳定协调的发展。
改革开放以来,制造业一直充当了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“龙头”角色,也是吸纳就业的最主要的阵地。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最新数据,目前中国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近16%,超过日本的15%,略低于美国19%的份额,跃居世界第二。目前,中国制造业中有10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。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以来,制造业附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0%以上。在全部出口产品中,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90%。制造业还是我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场所,目前我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已经达到近9000万人,约占全部就业人口的10%以上,占全部非农就业人口的近20%。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,在扩大投资、促进消费、推动出口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。
然而,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,中国制造业出现了整体疲软的趋势。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,今年1至2月份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060亿元,同比下降5.2%。而在号称“制造业之都”的深圳,经济指标出现大面积负增长,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极为罕见的现象。
更为严重的是,在不少地方制造业“空心化”征兆初现,使得制造业基础更为薄弱。比如在温州,改革开放以来就是通过实体经济逐步发展起来,传统的轻工业产品、日用消费品给温州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。但现在温州一些靠制造业起家的商人经营理念发生了偏差,开始用积累起来的大量资金炒房、炒煤、放高利贷,忽略了真正的实体经济。此次在温州开展的金融改革试验,固然有正确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行为的效果,但要使更多资本投向制造业等实体经济,仍需要更多的政策导向和扶持。
制造业是我国地方政府税收的重要贡献者,制造业不景气势必对地方财政造成影响。根据今年3月份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(PMI)显示,PMI的初值已经回落到48.1,不仅低于50分水岭,更是创下数月新低。在财政收入方面,据国家统计局统计,1~2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1%左右,比去年平均增速24%左右下降了一半多。地方财政状况恶化固然跟土地财政收入大幅下滑有关,但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陷入低谷紧密相关。
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,制造业衰退和“空心化”势必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重大的冲击和影响。造成当前制造业困境的原因很多,除了成本上升、人民币升值、税负沉重等因素外,对廉价劳动力依赖性太强导致科技投入不足、进而缺乏创新和国际竞争力弱乃是其中的根源所在。
因此,加快制造业发展方式的转变,就显得迫在眉睫。必须尽快构建一套完整的制造业鼓励和扶持的政策体系,规范民间金融的行为,形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良性互动。只有如此,中国的制造业才能重新复兴,由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。